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李李相亲(1 / 1)

贼天子 漫客1 4954 字 2天前

构建一个合理的,能够运行正常,且不会出问题的朝廷制度,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如果从无到有,自己打造一个全新的制度,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任谁都做不到。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先创造一个理想雏形,然后在这个雏形的基础上,一点一点添砖加瓦,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不断的自我更迭,自我修正。

不过,李云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这个时代,只有他一个人有着超越整个时代的眼界和见识。

最要命的是,这种眼界见识,没有办法传授给其他人,因为有些事情,你宣传出去,但是别人没有经历过,他们听不懂,也不会信。

到最后,还会把你当成疯子,神经病。

在这种情况下,单靠李云一个人,没办法把现有体制抹成一片白地,然后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重建。

所以,李云开国之后,在主体框架上,只能是继承旧周的国体,或者说继承帝制三省六部制度的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上,打上一些符合自身构想,能够的的确确改造这个时代的补丁。

因此,很多制度,李云都要想办法从各朝各代去借鉴。

比如说李唐一朝的宗藩制度。

撇开整个朝代不提,比较优秀的宗藩制度,其实是像清朝时期那样,让宗室们俱不就藩,都养在京城里,并且大棒子加胡萝卜,让他们没有能力造反的同时,还拥护朝廷。

有清一朝,皇帝对宗室还是相对苛刻的,动辄就会革除爵位,甚至处死,但是有一点,清朝的爵位会被开革,但是不会除爵,比如说那些世袭罔替的王爵,当事人犯事之后,并不会把这个爵位削掉。

而是从这一支里另外找人来,继承这个爵位。

这一条在一定程度上,拉拢了宗室,让他们跟皇帝一条心。

不过,不同制度适应不同的情况,满清一统天下的时候,已经是宗室一大堆了,再加上他们特有的军户制度,在李唐一朝,也就不好生搬硬套。

比如现在,西北已经大定,但是西北距离朝廷实在是太远太远,想让西北安定,差不多需要常驻两万以上的兵力。

这两万兵力,都需要是战兵。

也就是,算上编外人员,人数远不止这些,总规模可能会超过十万人。

在距离朝廷太远的情况下,想要这么多人在西北稳定的发挥职能,就只能让这些人一定程度上自治。

那么,这其实就是旧周的藩镇。

也就是节度使。

章武一朝,李云有大把人可以派出去做这个“节度使”,比如说陈大,余野,乃至于钱忠,张玄等等人,李云都可以保证他们在章武一朝,不可能有任何反心。

但是往后呢?

就很难说了。

所以,这个时候只能让皇子去出镇西北,哪怕李统目前没有能力统这么多兵,占个名分,将来自然而然可以接过这些兵力。

还有一些不可言说的心思。

哪怕将来,西北真的藩镇化了,那也是李家的人做主,到最后,肉还是烂在李家的锅里。

当年朱太祖,大约就是这个想法。

如今的李云,也生出了类似的想法。

四皇子李统,出身不太好,太子对他没有什么忌惮之心,再加上他生的也很高大,弓马骑射都娴熟。

再没有更好的人选了。

两天之后的清晨,皇四子按照诏命,一大早来到甘露殿候见,这个时候皇帝陛下,也才刚刚吃过早饭,他从寝殿刚到甘露殿门口,就看到了这个已经等在门口的四儿子。

皇帝陛下对着他招了招手:“来来来。”

四皇子连忙上前,躬身道:“父皇。”

皇帝陛下笑着说道:“不是让你上午来就行了吗?怎么来这么早,吃饭了没有?”

四皇子连忙说道:“回父皇,儿臣已经吃了。”

皇帝点了点头,开口道:“跟我进去,等我一会儿。”

说罢,他背着手进了甘露殿,皇四子小心翼翼的跟了进去。

这么多年来,李云一直把生活跟工作分的很开,基本上政事,他都是在甘露殿办,这里就是皇帝唯一的办公场所。

而后宫,则是生活的地方。

不过,因为开国初年事情实在太多,李云一天差不多有近半时间都在甘露殿里,有时候还会睡在这里,因此这个原本只是天子书房的殿宇,已经渐渐成了大唐王朝的政治中心。

能进甘露殿的,才是重臣。

就连四皇子,从小到大进甘露殿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他一路跟着父亲进了甘露殿,进去之后,只听皇帝陛下让他自己找个地方坐会儿,紧接着皇帝就坐在了主位上,开始翻看一些要紧的事情。

除了大朝会,每一天早上,李云差不多都要来看放在甘露殿桌案上的事情,这其中有中书送来的,也有九司还有其他渠道送来的。

能一早放在他桌案上,差不多都是相当要紧的大事。

花了差不多大半个时辰,李云才把这些文书处理完,期间还发了两通火,其中一次叫来了顾太监,让顾太监亲自去传口谕申饬。

等到接近巳时,皇帝陛下才站了起来,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开口道:“走罢,父皇带你出宫走一走。”

“顾常,备车。”

顾太监应了一声,很快去准备车驾去了,没过多久,皇帝陛下便上了一辆杏黄色的四乘马车。

皇帝出行,规矩很多,如果正经起来,还要把仪仗给弄起来,一天都未必能出得了门,这辆马车,是皇帝简行的时候用的。

除此之外,还有微服出行用的车驾,皇城里准备得都很齐全。

皇帝对着四皇子招了招手:“愣着干什么?上来。”

四皇子低头,有些惶恐:“父皇,孩儿步行跟着您就行了。”

皇帝瞪了他一眼,四皇子再不敢说什么,连忙上了马车,坐在了父亲对面。

父子二人相对而坐,李皇帝认真打量了一眼自家的老四,笑着说道:“你诸多兄弟里,还是四郎你长得英俊,这点很像为父。”

这话就是玩笑话了。

诸皇子中,模样身材最像李云的,便是二皇子李铮,足有六七成相像。

四皇子虽然英俊,但却更像他母亲。

李云这么说,一是玩笑,二来也是为了略微增进一下父子之间的关系。

没办法,他儿子太多了。

再加上这么多年工作又忙,其实跟他特别亲近的儿子并不是很多,就连太子,在开国之后,与李云相处的时间也没有特别多。

相比较而言,庐江公主反而跟李云相处的时间更长。

四皇子低着头,开口笑道:“儿臣像您,也是应该的。”

这句话之后,父子之间又陷入了沉默。

李皇帝也没有再说话,只是在心里,默默叹了口气。

不管是人前还是人后,他这个开国皇帝给人的压迫感,还是太强了。

形象越强势,自然越难与人亲近。

哪怕他很少打过这些儿子们,但是只要不是特意亲近,这些儿子们,跟他之间就是更像君臣。

而非坊间父子。

当然了,哪怕是民间父子,彼此不亲的也占了大多数。

这种“不亲”,并不是说没有父子感情,只是男性往往不会表达自身的情感,有时候再端着些身份。

父子之间,就更像是君臣关系。

这一点,非止皇家。

一路沉默,过了不知道多久,马车停在了宣国公府门口,刚刚停下,宣国公孟青,已经带着一家老小,在门口跪迎圣驾。

等李皇帝下了马车之后,孟青深深低头,叩首行礼:“臣李青,恭迎陛下。”

他身后,宣国公府的家人,哗啦啦跪了一地,都是口称陛下。

李云身后,四皇子也已经下了马车,他很懂事的避开,没有站在宣国公身前。

李皇帝上前,把孟青给扶了起来,然后看了看他身后的家人,笑着说道:“都起来,都起来。”

等到众人都起身之后,李云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儿子,四皇子会意,立刻上前:“侄儿李统,拜见大将军。”

孟青忙不迭的还礼:“拜见四殿下。”

李云一把扶住他,笑着说道:“今日不该你拜他,走走走,我们进去说话。”

很快,一行人进了国公府正堂落座,李云拉着孟青,坐在自己旁边,让李统站在正堂,然后对孟青笑着说道:“看看,我家老四如何?”

孟青看了看李统,又扭头看了看李云,苦笑道:“陛下您是什么意思?”

李皇帝没有遮掩,笑着说道。

“给你做女婿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