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9章 尸易无限(94)(1 / 1)

月光透过窗棂,落在吴贤刚写下的字迹上,“守正护宝,薪火相传”六个字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他合上父亲的考古笔记,指尖仍残留着纸页的粗糙触感,忽然想起白天国家博物馆馆长的话——“每一件回归的文物,都是文明对话的使者”。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是苏湄发来的消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传来消息,和田汉代古墓出土的丝织品修复有了新进展,他们在一块锦缎上发现了‘长乐未央’的字样,想邀请我们去参与后续研究。”

吴贤心中一振。“长乐未央”是汉代常见的吉祥语,常出现在丝织品、青铜器上,象征“长久欢乐,永不结束”,而带有这类字样的汉代丝织品,此前仅在陕西、甘肃等地的古墓中发现过,在新疆和田出土尚属首次,这足以证明汉代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远比想象中更为密切。他立刻回复苏湄:“明天一早就出发,带上丝织品保护的专业设备。”

次日清晨,吴贤和苏湄抵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修复室里,工作人员正用显微镜观察“长乐未央”锦缎的纤维结构。锦缎呈暗红色,边缘虽有磨损,但“长乐未央”四个字依然清晰,字体为隶书,笔画舒展,与汉代宫廷丝织品上的字样风格一致。“我们通过碳十四检测,确定这件锦缎的年代为西汉中后期,比‘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还要早约一百年。”研究所的王教授指着检测报告,“更重要的是,锦缎的经线密度达到了每厘米80根,纬线密度每厘米40根,这种织造工艺在当时只有中原地区才能实现,说明它很可能是由中原织造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域的。”

吴贤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锦缎,放在特制的灯光下观察:“你们看,锦缎的边缘有明显的缝合痕迹,而且纤维中有少量的羊毛成分,这说明它在西域被使用时,曾被当地人修补过,还加入了西域常见的羊毛材质,这是中原与西域文化融合的直接证据。”他随即提出修复方案:“先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去除锦缎表面的污垢,再用蚕丝线对破损处进行手工织补,织补时要尽量模仿汉代的‘经锦’工艺,确保修复后的锦缎既保持原貌,又能长期保存。”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贤和团队全身心投入到锦缎的修复中。每天,他们都在修复室里工作十几个小时,用放大镜仔细比对每一根丝线的颜色和粗细,确保织补的部分与原锦缎无缝衔接。当最后一针完成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锦缎上,“长乐未央”四个字在光线下仿佛有了生命,暗红色的锦面与金色的丝线交织,展现出汉代丝织工艺的辉煌。“太好了,这简直是‘活’过来了!”王教授激动地说,“这件锦缎修复完成后,我们会在新疆博物馆举办‘汉代丝绸之路丝织品特展’,让更多人了解汉代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特展开幕当天,展厅里人头攒动。“长乐未央”锦缎被放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旁边陈列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复制品,以及汉代西域出土的其他丝织品、漆器。吴贤作为讲解员,向观众介绍:“这些丝织品不仅是实用的衣物、饰品,更是汉代丝绸之路繁荣的见证。‘长乐未央’锦缎从中原传入西域,被当地人使用、修补,融入了西域的文化元素,这正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体现。”观众们听得入迷,不少人拿出手机拍照,想把这份“跨越两千年的文明对话”记录下来。

特展期间,吴贤收到了周明远发来的视频。视频里,周明远站在上海国际物流港的监管仓库里,身后是一批刚截获的走私文物:“我们在一批标注为‘陶瓷摆件’的包裹中,发现了三件宋代建窑兔毫盏,经过鉴定,是宋代建窑的精品,很可能是从福建建阳的宋代窑址盗掘而来的。”

建窑兔毫盏是宋代着名的黑釉瓷,因釉面呈现出细密的兔毫状纹路而得名,是宋代文人雅士斗茶时的首选器物,其中“银兔毫”“金兔毫”更是稀世珍品。“宋代建窑的兔毫盏,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烧制时因温度差异,铁元素会在釉面形成不同颜色的兔毫纹,‘银兔毫’的釉面呈银白色,‘金兔毫’则呈金黄色,仿品很难模仿这种自然形成的纹路。”吴贤立刻结束在新疆的工作,赶回上海。

在上海海关的监管仓库里,吴贤看到了三件建窑兔毫盏。其中一件“银兔毫”盏,釉面光洁,兔毫纹细密均匀,从盏口延伸到盏底,宛如真兔毫一般;另一件“金兔毫”盏,釉面泛着淡淡的金色,兔毫纹交错分布,极具观赏性。“这三件兔毫盏都是宋代建窑的精品,尤其是这件‘金兔毫’盏,存世量不足十件,价值连城。”吴贤用手电筒照射盏底,“你们看,盏底有‘供御’二字的刻款,这是宋代建窑为宫廷烧制的标志性款识,说明这三件兔毫盏当年是专门供奉皇室的器物。”

根据走私包裹上的信息,警方很快锁定了嫌疑人李刚。李刚交代,他受境外走私团伙指使,从福建建阳的宋代窑址盗掘出兔毫盏后,准备通过国际物流运往日本。“福建建阳是宋代建窑的发源地,当地有大量的宋代窑址,近年来一直是盗墓分子的重点目标。”吴贤对周明远说,“我们得尽快派人去建阳,加强对窑址的保护,防止更多文物被盗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