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网络的集体潜意识如星云般在元网络中流转,那个关于“创造者”的谜题悬而未决。萧追四人站在新创造的宇宙雏形前,感受着指尖流淌的创世之力——这种力量既令人敬畏,又充满诱惑。
“创造者测试可能还没有结束,”云逸警惕地监测着能量流动,“我们获得的创造能力本身可能就是测试的一部分。”
紫萱轻轻触摸宇宙雏形的边界,感受着其中萌发的生命波动:“创造的力量如此美妙,但也如此危险。我们可以塑造星辰,也可以轻易将它们熄灭。”
青阳尝试着在一个微宇宙中创造简单的生命形式,看着它们迅速进化、繁衍、然后因资源竞争而毁灭:“就像打架收不住力道,创造也比想象中难控制。”
就在这时,存在网络中的所有创造者同时接收到了一个清晰的指令:“创造者试炼第一阶段:在限定的存在能量内,创造一个能自我维持的微型宇宙。评判标准:可持续性、多样性、意识觉醒程度。”
试炼开始了。无数文明各显神通,动用新获得的创造能力。有的创造了极致高效的机械宇宙,有的打造了充满奇迹的魔法世界,有的构建了纯粹的精神领域。
萧追四人决定合作创造一个微型宇宙。他们各自贡献独特视角:萧追提供混沌与秩序的平衡框架,紫萱设计美学与情感维度,云逸构建逻辑与知识体系,青阳注入活力与挑战元素。
他们创造的微型宇宙宛如一个旋转的水晶,内部有着层层叠叠的时空结构。生命在其中以多种形式存在:物质生命、能量生命、概念生命和谐共处。
但试炼的难度很快显现。他们发现创造宇宙容易,但让宇宙自我维持极难。就像推起一个滚动的巨石,初始推力后,巨石需要自己的动量继续前进。
他们的第一个微型宇宙在短暂辉煌后迅速陷入热寂——不是能量耗尽,而是失去了内在动力。生命形式变得消极,创新停止,整个宇宙如同精致的机械表,精确但无灵魂。
“我们给了它们一切,除了自我驱动的火花。”紫萱敏锐地指出问题。
第二次尝试,他们刻意减少干预,赋予生命更多自由意志和不确定性。结果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宇宙因内部冲突而快速自我毁灭。
试炼时间过去大半,大多数文明的创造尝试都失败了。存在网络中弥漫着挫败感,许多创造者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
就在这时,萧追有了关键领悟:“我们一直在外在形式上努力,但忽略了创造的本质——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
他们观察那些相对成功的微型宇宙,发现一个共同点:创造者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参与其中的伙伴。他们给予指导但不控制,提供资源但不溺爱,允许失败但不放弃。
第三次尝试,四人改变了策略。他们创造的微型宇宙中,自己以“先行者”而非“神明”的身份存在。他们分享知识但不给答案,提供保护但不消除所有危险,引导方向但不预定终点。
这个微型宇宙展现出惊人的活力。生命形式在挑战中成长,文明在交流中创新,连宇宙本身的物理法则都随着意识觉醒而微妙进化。
试炼结束时,他们的创造获得了高度评价。但集体潜意识的声音再次响起:“第一阶段通过。第二阶段:理解作为被创造者的感受。”
场景瞬间转换。四人发现自己变成了刚刚被创造的微观生命,置身于一个陌生宇宙中。他们失去了所有记忆和能力,以最原始的形式开始存在。
萧追成为一颗刚诞生的恒星,感受着核聚变的狂喜与消耗的痛苦;
紫萱化作一片星云,体验着从混沌中孕育结构的艰难;
云逸变成一种以信息为食的生命,饥渴地寻求着意义;
青阳成为一个战斗种族的幼体,在生存竞争中挣扎。
这种角色反转带来了深刻的共情体验。他们真正理解了被创造者的恐惧、渴望、局限与可能。
作为恒星,萧追感受到了创造者随意调整物理常数的恐怖;
作为星云,紫萱体会到了被任意塑形的无助;
作为信息生命,云逸认知到了知识被控制的不自由;
作为战斗幼体,青阳体验到了被设定命运的愤怒。
当他们从这种体验中回归本体时,每个人都发生了根本转变。
“创造不是权力,而是责任。”萧追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沉重,“我们现在真正理解了那些被我们创造的存在感受。”
紫萱眼中含着星光:“每个被创造者都值得被尊重,因为它们承载着创造者的一部分灵魂。”
云逸的数据流中融入了情感参数:“创造伦理不是抽象原则,而是基于深刻共情的必然选择。”
青阳握紧拳头,但这次不是战斗姿态:“就像好师父要理解徒弟的感受,好创造者要理解被创造者的体验。”
集体潜意识满意地共鸣:“第二阶段通过。最终阶段:面对真正的创造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