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当一位从未出过国的人来到了异国他乡,本应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才是,而别林斯基在这一阶段的病情倒是也不算太重,这种情况下更应当好好感受才对,但大概是天性使然,别林斯基的灵魂和全部心思都还没有离开俄国,更没有离开《现代人》以及他小圈子里的朋友,念叨米哈伊尔也是常有的事。
只不过随着离巴黎越来越近,别林斯基自然也是越来越多的跟屠格涅夫谈起了关于法国的事情,作为一只老海龟,屠格涅夫对于巴黎的了解要比很多俄国人都要深,他当然能够跟别林斯基讲述很多关于巴黎的趣闻逸事。
但别林斯基对于巴黎的那些八卦和桃色新闻很明显并不怎么感兴趣,更多的还是询问屠格涅夫有关法国革命的历史、文学方面的动向以及社会状况和时局动向。
由于是在国外,谈论政治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在路途中,别林斯基他们还在一家小书店里发现了讽刺尼古拉一世的漫画,尼古拉一世因为出了名的专制和对欧洲事务的粗暴干预,在欧洲这边的名声可谓是一直都不怎么样。
别林斯基在看到这样的东西时,先是略带讽刺的一笑,接着便同一旁的屠格涅夫感慨道:“应该让米哈伊尔看看这些东西的,我相信他一定会觉得非常有趣。唉,如果米哈伊尔也跟我们同行就好了,那他往日里那些不太好明说的话,就能酣畅淋漓地讲出来了,我简直不敢想他会讲得有多精彩!
而且不光是关于俄国的东西,就算是其它国家的问题他也有着独特的看法,就像他那段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评价,若不是偶然听陀思妥耶夫斯基提了一句,我又直接找到了米哈伊尔询问这件事,我可能就真的要错过那段话了。
过了十五个世纪之后,乌云散了,而有人却要加罪于雷霆如此简洁的表达却又如此的有力,照我说米哈伊尔的很多话其实透露着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那就是革命有理!”
“是米哈伊尔的话,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我倒是并不觉得奇怪。”
即便是一位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但在听到这样一段评价时,屠格涅夫的心还是震颤了好几下,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终于从这种震颤中回过神来。
对于这段评价,法国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其中一定有一部分比较激进的人会非常喜欢这段话,甚至说被这样的一段话激励。
这就是米哈伊尔吗?他的文字写到哪里,哪里的激进分子就开始泛滥成灾.
而就在这样的谈话发生后不久,一路上换了好几次交通工具的别林斯基和屠格涅夫总算是来到了巴黎,虽然两人的目的不同,但屠格涅夫还是先安置好了别林斯基,接着才摩拳擦掌地冲进了巴黎的沙龙聚会,准备先吹上一通牛逼之后再去完成关于米哈伊尔那部连载的事情。
上次的经历虽然总得来说比较顺利,但在那个过程中屠格涅夫肯定还是受到了不少质疑乃至冷嘲热讽,当时的屠格涅夫心里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因此听到这些声音后只能当做没听见。
再后面因为不得不回国的缘故,屠格涅夫并未来得及打脸那些先生,如今卷土归来,自然是要开始狠狠的清算!
而或许真的是因为上次的事情给巴黎的先生们留下了还算深刻的印象,总之这一次来,屠格涅夫可谓是相当轻松的就融入了这些沙龙,并且这次也绝非像上次那样纯粹就是小透明,反倒是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嘿,那位前些日子出了不少风头的俄国人竟然又来了,莫非这一次又带来了新的作品?”
“不得不承认,之前带来的作品确实不错,就是不知道这次能否跟上次一样。”
“上帝啊,我之前还当着他的面嘲讽过他痴心妄想,希望他已经把这件事忘掉了。”
“我倒是更想亲眼见见那位至今还没露过面的俄国作家,以他的水平,我估计就算是来巴黎的文坛闯荡说不定也能有所成就。”
“得了吧!前阵子引起那么多的讨论就足够让我感到诧异了,现在竟然还能听到这种话。要我说他就是沾了自己身份的光了!如果没有这样的噱头,他又怎么可能引起那么多的讨论和关注呢?真的来巴黎文坛闯荡的话,我敢说他连面包都吃不上。”
而既然屠格涅夫已经重新在巴黎的文化界圈子里露面,那么此前尝到了米哈伊尔那几篇文章的巴黎出版商们也是闻风而动,纷纷找上了屠格涅夫想看看他这次是否又带来了那位作家的新作品。
如果有的话,那么稿费什么的确实好商量,相较第一次的话几乎是能给出快翻倍的价格,毕竟那些文章在市场上的火爆已经完全证明了它们的商业价值。
只是让这些出版商感到非常意外的是,这位俄国人是又带了新的作品过来,但他带来的作品,竟然是想在报纸上连载的长篇?
嗯?用法语写的短篇和长篇,这两者的难度难道不是天差地别吗?
更别说还想让这样的连载受到巴黎人的欢迎了!
要知道就算是很多已经小有名气的巴黎作家都完全做不到这一点,更何况还是一个外国人?
看来是之前的那点成功已经蒙蔽住那位远在俄国的年轻人了,要么他干脆就是已经疯了,否则怎么敢做出如此大胆且几乎没有可能的事情?
总之屠格涅夫前脚才刚把想在报纸上连载长篇的消息放出去,后脚那些闻讯而来的出版商们就已经散了个七七八八,甚至说连看一眼对方带过来的稿子的兴趣都没有。
如此荒唐的事情,根本不值得让人浪费多余的精力,更何况对于巴黎的报纸来说,一部好的连载,几乎是能够决定报纸的存亡的!
如此重要的位置,指望那些大作家们都未必靠谱,更何况还是一个外国人。
简直就是疯了!
这样一来,巴黎的出版商们别说是争抢这部长篇了,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嘲笑起那位外国作家的不自量力。
而一些早就对那位俄国作家之前的成功感到嫉妒和不满的作家,直接就在有的圈子里宣称:
“倘若署名仲马先生著的作品每行值五法郎,署名一位无名之辈著的作品每行值七十五生丁,那么我估计这位竟然想在法国的报纸上连载的先生,他写的东西每行应该只值十生丁,就这样或许都没有哪家报纸会要!”
坦白说,对于像这样的声音,屠格涅夫尽管有所预料,但确实想不到来自同行的否定竟然会如此凶猛。
关于这件事,或许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米哈伊尔上次那些作品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而一位外国作家都能在巴黎成功,那岂不是说明了巴黎很多做着文学梦的人连一位外国人都不如?
如此一来,或许真的是激起了巴黎的部分作家们的排外心理。
而面对如此多的否定,正常来说性情温和且不算太坚强的屠格涅夫早就开始玉玉了,甚至说会开始怀疑手上的稿子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但是转念一想,你们这些家伙,这可是米哈伊尔的稿子啊!
而且我可是连着看了两三遍都还在为书中的一些奇思妙想感到惊奇,像这样的稿子,但凡有人认真看过就一定会给出积极的评价,又怎么能在还没看的情况下就进行如此武断的评判呢?!
当然,硬要说的话屠格涅夫倒是也能理解巴黎这些先生们的心理,倘若他是一位法国的作家,大概也会觉得这件事是如此的荒唐 但既然是米哈伊尔,那就没办法了。
总之在巴黎的社交圈子里混迹了一阵之后,尽管并未收到什么良好的反馈,但是屠格涅夫也并不灰心,而是继续以自己的方式行动了起来。
当务之急除了是找一些愿意好好看好好判断的报纸编辑以外,更重要的或许还是要得到一些权威人士的支持,毕竟屠格涅夫这次来也并非是将这部长篇发到报纸上就万事大吉了,最好还是要为这样的一部连载争取到一个还不错的价格,否则的话那未免也太吃亏了。
那么在巴黎,在报纸上连载这一块最为权威的人是谁呢?
估计巴黎的大部分作家都会给出同一个名字:亚历山大·仲马。
只是像这位大作家的话,屠格涅夫上次来并未去拜访过,而想跟这样的大作家搭上线并且得到对方的帮助那肯定是不容易的,正当有点头疼的屠格涅夫开始思考通过哪些沙龙哪些人才能跟对方搭上线的时候,有人却是率先找上了他。
差不多就是在跟那位仲马有点关系的一位先生的沙龙上,正当屠格涅夫开启社交和忍辱负重模式跟人家攀交情的时候,一位自称是仲马先生家的仆人突然出现然后找上了屠格涅夫,接着便叽里咕噜地说了一大堆的话。
大致总结起来就是仲马先生听到这件事后很是好奇,不过由于他有一些事情暂时有点走不开,所以便让仆人来借那位俄国作家的长篇一观,然后非常抱歉是以这样的方式.
老实说,对方的这番话几乎让屠格涅夫认为对方就是骗子,毕竟在这年头的巴黎,骗子这种东西可太常见了。
所以这种人是干什么,专门来骗稿子的?
而还不等屠格涅夫质疑对方,他倒是先从这场沙龙上那位跟仲马有点关系的先生的脸上看到了惊愕,发现这点后,屠格涅夫的心跳顿时就快了几分,等跟这位先生确定了这位仆人的身份后,屠格涅夫差点直接就是一个起跳。
好啊!
之前的发表看来还是有用的,至少知名度是打出去一点了!
否则怎么可能直接引起巴黎这种大作家的关注?
再就是对于屠格涅夫来说,他这次是来吹牛逼的,能不当孙子那是真的不想当,眼下既然能直接一步到位,那么他便无需再同一波又一波的人攀交情外带请客吃饭了。
于是在反应过来后,屠格涅夫当即便回到了自己的住处拿出一份稿子交给了这位仆人。
接着便是好几天都没有消息,但尽管如此,屠格涅夫依旧对米哈伊尔保持着信心,甚至说等这位仲马先生终于邀请屠格涅夫上门做客的时候,即便对方在口信中并未给出任何意见和看法,但屠格涅夫还是直接在一些人面前“不小心”透露了这件事,一时之间也是引得不少人关注着屠格涅夫去大仲马家里做客的这一天。
而为了能了解到一手消息,不少人也是直接选择了在这一天去拜访仲马先生,因此等这一天真正到来了之后,大仲马家一时之间竟然分外热闹。
正因如此,当屠格涅夫应邀来到大仲马家中的时候,虽然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这样的时刻真的到来了,他还是难免感到有些紧张。
不过倘若是米哈伊尔亲自过来的话,想必他压根就不会把这种场合当一回事,甚至说即便那位仲马先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米哈伊尔估计也只会微微一笑,接着便该干嘛干嘛,然后让事实来证明一切.
想着这些东西,屠格涅夫的心情倒是很快就放松了不少,而等他走进大仲马家的客厅的时候,那位大作家正在有一茬没一茬的跟别人说着话,乍一看似乎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只不过在看到屠格涅夫后,这位肚子不小的大作家似乎是一下子就精神了许多,而似乎是知道屠格涅夫想听到什么以及知道周围人也都想听点什么,总之大仲马直接就进入正题,然后在众人的注视下,两眼微微有些放光地开口说道:
“这几天我简直着了迷!我似乎还从未见过这样的!要我说的话,这部长篇倘若要在报纸上连载,它每行至少值十个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