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贾诩(1 / 1)

在东汉末年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凉州武威姑臧这个地方,宛如一颗被遗忘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华夏大地的边陲。

然而,就在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一个注定要在乱世中掀起惊涛骇浪的人物,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划破了历史的夜空,悄然降临人世。

他,便是贾诩。

当时的大汉王朝,犹如风中残烛,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朝堂之上乌烟瘴气,腐败不堪。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而边疆之地,更是胡汉杂居,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局势动荡不安,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贾诩的家族虽然并非顶级豪门,但也世代为官,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贾诩自幼便接触到了经史子集等各种知识,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同时,他也在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中,逐渐培养起了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力。

这种洞察力,就如同他与生俱来的天赋一般,让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迅速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年轻时的贾诩,并未如当时许多士人那般急于求取功名、张扬才学。

《三国志》中记载他“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

阎忠将他比作张良、陈平,这份评价在当时看来或许有些夸张,却精准地预见了贾诩日后的轨迹。

他深知乱世之中,锋芒太露往往招致祸患,唯有藏器于身,方能伺机而动。

初入仕途,贾诩被举为孝廉,担任郎官,后因病辞官返乡。

在途经汧县时,他与同行的数十人一同被叛乱的氐人抓获。

眼看众人即将沦为刀下亡魂,贾诩却面不改色,从容说道:“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若杀了我,段公必然会报复你们,不如放了我,我家定会用重金来赎。”

段公,即声名远扬的段颎,乃是东汉时期威震西陲的一代名将。

他那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在当时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段颎一生征战无数,多次投身于平定羌人叛乱的激烈战事之中。

在那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他率领着军队,犹如一把利剑,直插敌人的心脏。

每一场战役,他都精心谋划,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果敢的决策,一次又一次地击退羌人的进攻,为边境的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在凉州一带的威名,犹如雷霆般响亮,令敌人闻风丧胆。

无论是险峻的山川,还是广袤的草原,都留下了他征战的足迹。

他的名字,就像一面旗帜,激励着士兵们勇往直前,同时也让凉州的百姓们在动荡的局势中感受到了一丝安稳。

彼时,贾诩不幸陷入困境,被氐人所擒。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贾诩灵机一动,提及段公之名,声称自己乃是段公的外孙。

氐人听闻此言,顿时面面相觑,心中泛起一阵犹豫。

段公的威名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心生畏惧。

他们深知,若是贸然加害贾诩,必定会引来段公的愤怒,到那时,他们必将承受段公雷霆般的报复,整个氐族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氐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他们不敢轻易招惹段公这样的强敌,于是决定释放贾诩。

而一同被擒的其余人,却没有这般幸运,尽数遇害。

这便是贾诩在史书中留下的第一次智谋展现。

在绝境之中,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之时,他竟能如此冷静,仅凭一句谎言,巧妙地借段公之势保全了自身性命。

这份临危不乱的镇定,犹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让人惊叹不已;而那急中生智的机敏,更是如同黑暗中突然亮起的明灯,瞬间照亮了逃生的道路。

从这一事件中,已然清晰地显露了他非凡的智慧与过人的胆略,让人不禁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离开氐人之手后,贾诩并未选择返回中原,而是投身于当时盘踞凉州的军阀董卓麾下,被任命为讨虏校尉,在董卓的女婿牛辅军中效力。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诛杀,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惶恐不安,打算解散军队,各自逃亡。

就在此时,贾诩挺身而出,劝阻道:“听闻长安城中有人打算诛杀所有凉州人,如果你们弃军独行,只需一个亭长就能将你们抓获。不如率领军队向西进发,沿途收拢散兵,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若是事成,便可尊奉朝廷以号令天下;若是失败,再逃走也不迟。”

这一番话,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李傕、郭汜依计行事,果然率军攻破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把持了朝政。

长安城中再次陷入混乱,百姓流离失所。

后世许多人因此指责贾诩,认为他此举是为了自保而不惜将天下推入更深的战乱之中。

但从贾诩的角度而言,他身处凉州军事集团,若李傕、郭汜等人覆灭,他自身也难有好下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