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皇宫
“打……”
“不对,以和为上……”
“打……”
皇上拿着高丽国书,眉头紧锁。高丽太子在大宋境内遇害,此事若处置不当,恐引发两国战火。
他沉吟着,看向八贤天和庞太师:“两位不要再争吵了,高丽太子死于宋境,高丽使节上书向朕问罪,该打该和朕却难以决定。”
庞太师率先出声:“皇上,我大宋版图倍于高丽,且兵精粮足,根本用不着在高丽面前低声下气。”
八贤王却不紧不慢地说道:“太师此言差矣。眼下辽国虎视眈眈,若我大宋与高丽贸然开战,岂不正中辽国下怀,让他们坐收渔翁之利?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二人各执一词,未等商议出定论,边关急报接踵而至——高丽已在边境集结军队,局势顿时紧张起来。
“皇上,高丽一边以国书问罪,一边齐集兵马,看来早已决心一战。更有甚者,微臣恐怕高丽太子之死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哈哈哈哈,庞太师啊,你未免太多心了吧,高丽皇帝为了牺牲一个太子,就是为了跟我大宋大动干戈,他有什么好处啊?”八贤王反驳道。
“若是他们早已与他人勾结,欲图不轨呢?”庞太师问道。
“你是说,他们与辽国勾结,欲对我大宋动手。”皇上急声道。
“皇上切莫冲动,高丽和大辽是否勾结现在还为言过早,但是我军的兵力大部分集中于东北,而西北的大辽是有机可乘。
再说,高丽的兵马不过是隔靴搔痒,而西北的大辽才是豺狼虎豹。
高丽不过是因为太子之死借机给我们施压,只要我们查明真相,向高丽做出交代,我们还可以结为联盟,也可以消除战祸,正可谓一举两得。”
皇帝沉思片刻,最终看向八贤王:“王叔所言有理。只是高丽那边需有交代,便按他们的要求,先查明真凶吧。”
八贤王躬身应道:“陛下,逍遥侯此刻正在庐州。据闻他已安抚住高丽七皇子一行,还亲口承诺五日内查出真凶。
况且他持有陛下御赐的免死金牌,有他在,想必能妥善处置,臣便不必前往了吧?”
“哼,一个江湖闲人罢了。”
庞太师在一旁冷笑,语气带着嘲讽,“若他行事鲁莽,惹恼了高丽人,只怕不等查明真相,人家就要直接发兵了!”
皇帝听了,心中也泛起一丝嘀咕。他与李莲花曾有过几面之缘,印象中此人虽温和有礼,眼神里却藏着锐利,是个靠谱的人。
只是他性子自由洒脱,若是看不惯高丽人的蛮横,难保不会起冲突……
正思忖间,见庞太师仍在一旁阴阳怪气,皇帝无奈地摆了摆手,定声道:“八王叔还是辛苦一趟吧。
逍遥侯自在惯了,让他长时间应付高丽使臣,怕是日子久了会不耐烦。”
想了想又补充道“若五日内查不出真凶,再按庞太师的意思,与高丽开战不迟”
君命已下,八贤王只得领旨:“臣,遵旨。”
说实在的,八贤王打心底觉得,自己与逍遥侯李莲花的性子真是投缘得很。
就连他的夫人月瑶,也是那般洒脱大气的人物,相处起来只觉畅快。此番去庐州,正好能和他们夫妻好好聚聚,说说话。
再者,早听说庐州这地方人杰地灵,藏着不少有才华的学子。
像是庐州知府的公子,便听闻是个机灵聪慧的少年;
还有近来声名渐起的包拯,虽听说面容黝黑,却有着惊人的破案能耐,案子到了他手里,总能迅速水落石出。
这般人物齐聚,倒也让这趟差事多了几分意趣。
另一边,李莲花与月瑶正与包拯、沈良和陆云三人查案。
他们先从七皇子的不在场证明入手,酒馆小二证实,当日七皇子的确在馆内与人起了争执,在场众人皆可作证。
“看来那个七皇子并没有说谎。”陆云说道。
如此一来,高丽使节们的不在场证明便都站住了脚。
“整个事件太莫名其妙了,太子的房间明明是密封的,那凶手是怎么进去的,莫非真的是女鬼?”
“我从来都不相信什么鬼怪,一定是还有什么地方我们没有留意到。”
月瑶略一思忖,道:“会不会是凶手一直藏在屋里?太子之所被虐杀而死,也是让你们进来后只关注太子,他好趁乱混在人群里脱身?
你们当时进去时人多,注意力又都在太子身上,想混进去怕是不难。”
“月月说得在理,我也是这么想的。”
李莲花点头附和,“只是还不知凶手是谁,是单独作案,还是有同伙。”
众人听了,都觉得这思路颇为合理。
李莲花见无人说话,又继续道:“我倒有个猜测——陆云所见崔光浩在窗上练剑的影子,未必是真。
或许是有人假冒,这影子作不得数。当然,也可能他确实在屋里练剑,只是一种推测罢了。”
众人闻言若有所思。崔光浩本就有嫌疑,再联想到他之前的种种表现,更觉可疑,只是一时难下定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