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夏澜的办公室已经亮起了灯。她面前摊开着三份截然不同的简历——农大硕士、美院高材生、还有从硅谷归来的IT精英。每份简历右上角都贴着相同的便利贴:"为何返乡?"
"夏总,校车还有半小时到。"徐明端着两杯豆浆推门而入,"这次来的实习生比上次多了整整一倍!"
夏澜揉了揉太阳穴,将最后几行"乡村振兴定向培养计划"补充完整。窗外,晨雾中的新村正渐渐苏醒,智能温室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朝阳,像一块巨大的水晶。
校车停在了新建的"人才驿站"前。三十多名大学生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传说中的"网红村",当看到迎接队伍里白发苍苍的王老爷子时,几个美术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掏出了速写本。
"同学们,这是你们的'乡村导师'。"夏澜向老人们做了个手势,"未来三个月,每位同学都会有一位传统技艺传承人,和一位现代技术指导员。"
戴着厚镜片的农学生刘培突然举手:"夏学姐,我们真的能参与智慧农业系统开发吗?"
夏澜笑而不答,只是点开手机。远处农田里,一台无人拖拉机突然启动,精准地沿着预定路线耕作,实时数据同步显示在学生们手机APP上。
"这是你们学长开发的算法。"夏澜的声音带着骄傲,"现在他在村里有10%的技术股份。"
接待会刚结束,夏澜就被一群老人围住了。周老汉扯着嗓子问:"丫头,分给我的那个女娃娃连锄头都没摸过,能顶啥用?"
"周叔,您看这个。"夏澜掏出平板,播放实习生林琳的设计视频——传统农具被改造成适合银发族使用的轻便版本,"她需要您的经验,您需要她的创意。"
午后的人才洽谈会上,夏澜使出了杀手锏。当投影仪播放"新村民"李明的故事时,会场鸦雀无声——这个放弃城市高薪的程序员,如今管理着村里的数字中心,年收入反而翻了一番。
"我们提供的不只是工作,而是事业。"夏澜指向窗外的创业园区,"那里有全配套的创客空间,前三年免租金,还有..."
她突然按下遥控器,幕布上出现令人震撼的数字:"...最高50万元的无息创业贷款。"
台下顿时骚动起来。一个扎着脏辫的女生突然站起来:"夏总,我是学非遗保护的,村里能给我什么?"
"王爷爷的雕花绝技,周奶奶的草药秘方..."夏澜微笑着打开一个檀木盒子,"还有这个——"里面整齐码放着几十个U盘,"每个都录着濒临失传的技艺,等着被你们赋予新生。"
傍晚的培训中心灯火通明。夏澜穿梭在各个教室之间——东厢房,老人们正跟着大学生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西侧机房,返乡青年在恶补电商运营;最热闹的是中央大厅,王老爷子带着徒弟们与美院学生合作,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数字艺术品。
"夏总!"林小雨举着平板追上来,"省教育厅想推广我们的'双导师制'!还有,您看这个..."屏幕上显示着刚收到的邮件——某国际基金会愿意资助村民外语培训。
夜深人静时,夏澜独自审核着今日的学员档案。电脑突然弹出视频请求,沈毅疲惫却含笑的脸出现在屏幕上:"听说你今天又'拐'了三十多个高材生?"
"这才刚开始。"夏澜转动摄像头,对准墙上的人才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类专业人才分布,"明年这时候,新村的人才密度要超过省会高新区。"
沈毅吹了声口哨:"需要部队转业的技术兵吗?我有几个老部下..."
挂断电话后,夏澜在最新一批学员档案上做了标记。窗外,实习生的宿舍楼还亮着几盏灯,隐约传来讨论声和笑声。她轻轻拉开抽屉,取出一张老照片——三年前那个站在废墟中茫然四顾的自己,如今正在缔造一个人才辈出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