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扎根(1 / 1)

难道要把那些现代科学的概念抛给眼前这些连字都认不全的老农?那无异于天方夜谭。

此路不通。

至少现在不通。

沈嘉岁放下茶杯,杯底与桌面轻轻相碰,发出清脆的一声响,打断了常县令兴奋的踱步。

常县令停下脚步,有些不解地看向她。

“常县令,一年两熟,非是播下种子就能坐等丰收的简单之事。”她的目光清冽,直视着常县令,“你可知,此法成功的关键,不在种子,而在于配套的保障?”

常县令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有些茫然:“保障?县主的意思是……”

“水!”沈嘉岁竖起一根手指,指尖点在摊开的地图上,那里标注着新昌县境内新修的水渠网,“旱能灌,涝能排。今年风调雨顺,是老天赏脸。若遇旱年,无水渠保证,第二季稻就是镜花水月。需在开春前,集中人力,将主要灌渠延伸至所有推行双季稻的田块,并确保其畅通无阻。”

她顿了顿,又竖起第二根手指:“肥!土地连作两季,消耗巨大。若无足够肥料补充,地力迅速衰竭,产量只会一季不如一季。赊购肥料之策需延续,并鼓励农户广积农家肥,推广堆肥、沤肥之法。县衙农事学堂,要着重教授这些。”

接着,第三根手指竖起:“犁!深耕细作,方能养地增产。旧式直辕犁笨重费力,效率低下。我改良的曲辕犁,省力灵活,可大幅节省劳力,提高耕作效率。此物需在明年春耕前,于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确保每一户推行双季稻的农户都能用上。”

三点说完,沈嘉岁收回手,目光沉静地看着常县令:“水、肥、犁,三者齐备,方有资格谈一年两熟,方能让这三百四十斤的亩产,成为常态而非昙花一现。否则,不过是竭泽而渔,徒耗民力。”

常县令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只是重重地坐回椅子上,“县主高瞻远瞩,下官惭愧。定当竭尽全力,督办此事!”

沈嘉岁微微颔首,刚想再叮嘱几句关于农具作坊扩大生产的具体事宜,县衙大门方向,骤然传来一阵巨大的声浪。

那不是欢呼,不是集市上的喧闹,而是无数人绝望的哭嚎!

常县令惊得猛地站起:“怎么回事?!”

沈嘉岁脸色一沉,霍然起身,大步向外走去。

常县令连忙跟上。

刚踏出后堂,穿过二门,前衙的景象便让两人心头巨震。

县衙大门并未打开,但隔着高高的门槛和紧闭的大门,那震耳欲聋的哭喊声已清晰可闻。

门内,值守的衙役们个个脸色发白,手足无措。

“开门。”沈嘉岁声音冰冷。

县衙大门缓缓拉开一道缝隙。门外的景象,让见惯了风浪的常县令也倒吸一口冷气。

县衙前的空地上,不知何时已聚集了黑压压一片人群,人数至少有数千之众!

他们大多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此刻,他们跪倒一片,伏地痛哭。

“永州!我的永州啊!”

“家没了!全没了!东陵的畜生见人就杀啊!”

“朝廷呢?朝廷的兵呢?!魏王好歹还抵抗过!朝廷连个屁都不放!”

“皇帝老儿都要病死了!太子只顾着杀自己的亲兄弟!谁管我们这些草民的死活!”

“朝廷不要我们了!他们把永州扔给东陵狗了!”

永州陷落!魏王兵败!东陵屠城,驱赶西晋人!

这消息如同最凛冽的寒风,瞬间吹透了常县令的官袍,让他如坠冰窟。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猛地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沈嘉岁和常县令,嘶声哭喊:“青天大老爷!给我们一条活路吧!永州回不去了!朝廷不要我们了!求县主收留!给口饭吃吧!”

他咚咚地磕着头,额头上很快渗出血迹。

他身后,数千流民的哭声、哀求声、绝望呐喊声再次拔高,震得人嗡嗡作响。

沈嘉岁看着眼前这片如同风中飘萍般无依无靠的人群,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朝廷……太子监国……打击三皇子……内斗……

流民口中破碎的哭诉,瞬间在她脑海中拼凑出朝堂那令人作呕的真相。

外敌入侵,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而高高在上的权力者们,却只盯着那把龙椅,忙着自相残杀!

“关上门。”沈嘉岁命令。

衙役们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连忙合力,将那扇大门重新关上。

厚重的门板隔绝了外面凄厉的哭喊,但那声音仿佛还在空气中震荡。

常县令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县主……这如何是好?数千流民……而且后面恐怕还有更多……”

沈嘉岁没有看他,转身,一步步走回后堂。

常县令失魂落魄地跟在后面。

后堂临窗的阴影里,不知何时已伫立着一个修长挺拔的身影。

燕回时一袭青衫,负手而立,静静地望着窗外。

天空飘起了细碎的雪花,无声地落在庭院光秃的枝桠上。

“魏王残部数千,溃逃南下。滇省群山密布,瘴疠横行,易守难攻,自古便是化外之地,亦是枭雄败亡后图谋再起的最佳巢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