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风雪砺兵(1 / 1)

腊月的寒风卷着雪粒子呼啸而过,刮在脸上像刀子割。李云龙蹲在村口的磨盘上,裹紧了补丁摞补丁的棉袄,嘴里呼出的白气在眉毛上结了一层霜花。远处山坡上,十几个战士正佝偻着腰背柴火,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没膝的积雪中跋涉。

"团长,查哨回来了。"铁蛋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跑来,小脸冻得通红,鼻子下面挂着两溜清鼻涕。孩子又长高了半头,棉袄袖子短得露出手腕,但那双眼睛依然亮得惊人。

李云龙一把拽过他,用粗糙的大手抹掉那两溜鼻涕:"兔崽子,耳朵还想不想要了?"说着从怀里掏出个烤红薯,"炊事班老马偷偷塞给我的,趁热吃。"

铁蛋接过红薯,烫得在两只手里来回倒腾,却舍不得放下。掰开时金黄的瓤冒着热气,甜香在凛冽的空气中格外诱人。孩子咽了口唾沫,把大的那一半递给李云龙:"团长先吃。"

"让你吃就吃!"李云龙瞪眼,却看见铁蛋固执地举着红薯,小手冻得发青。他心头一热,接过掰下一小块,剩下的塞回孩子怀里,"行了,老子尝过了。"

两人正吃着,村口传来一阵骚动。赵刚带着几个老乡走来,每人怀里都抱着东西。最前头的老汉胡子上挂着冰碴,一见面就跪下了:"李团长,乡亲们凑了点棉鞋,给同志们御寒..."

李云龙连忙搀起老人。那些"棉鞋"其实是用破布条和芦苇花编的,有的连鞋底都没有,只在脚掌处多缠几层布。但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这已经是乡亲们能拿出的全部了。

"使不得!"李云龙嗓子发紧,"老乡们自己还光着脚呢..."

"收下吧。"赵刚轻声说,"西沟村被鬼子烧了,这些是逃难来的乡亲。听说咱们要打鬼子,非要表示心意。"

李云龙蹲下身,郑重地接过一双"鞋"。编鞋的布条五颜六色,有块靛蓝的像是从嫁衣上撕下来的。他喉结滚动了几下,突然转身吼道:"司务长!把咱们的粮食分一半给老乡!"

"团长!"司务长急了,"咱就剩三天口粮了..."

"执行命令!"李云龙一瞪眼,"老子带的是人民军队,不是山大王!"

傍晚的作战会议上,气氛比屋外的寒风还冷。油灯昏黄的光照着一张张消瘦的脸,地图上的红蓝箭头显示出严峻形势:日军三个师团正从三个方向合围根据地,最近的先头部队离黑云岭不到五十里。

"总部命令我们节节阻击,争取七天时间转移群众。"赵刚念完电报,推了推眼镜,"但以我们现在的装备和补给..."

李云龙盯着地图一言不发。程铁柱的记忆里,这种"铁壁合围"战术在历史上造成过惨重损失。但现代军事知识也告诉他,再严密的包围圈也有弱点——关键在于找到那个"七寸"。

"你们看这儿。"他突然指向地图上一条不起眼的虚线,"老鹰涧,鬼子辎重队的必经之路。"

众人凑过来。那是一条夹在两山之间的羊肠小道,最窄处仅容一辆马车通过。图上标注"冬季积雪,通行困难"。

"妙啊!"张大彪一拍大腿,"掐了鬼子补给线,饿也饿死他们!"

"问题是咱们人手不够。"刚升任连长的周卫国皱眉,"全团能打仗的不到四百人,还要分兵掩护群众转移..."

李云龙摸出根烟卷,在油灯上点燃,深深吸了一口:"所以得玩点邪的。"他转向铁蛋,"去把林志恒叫来,就说有活干了。"

深夜的油灯下,一个大胆的计划逐渐成形:由林志恒带敌工队化妆成伪军,混入日军运输队;王喜武的狙击组提前埋伏在老鹰涧两侧;铁蛋带着侦察班摸清日军换防规律;李云龙则带主力在外围策应。

"记住,咱们的目标是物资,不是拼命。"李云龙环视众人,"抢到东西立刻撤,一粒粮食也不能留给鬼子!"

天还没亮,先遣队就出发了。铁蛋穿着翻毛羊皮袄,踩着自制的雪鞋走在最前面。这种用柳条和麻绳编的鞋子能让体重分散,不至于陷进深雪。孩子边走边在树干上刻记号,为后续部队引路。

老鹰涧比想象的更险要。两侧峭壁如刀削斧劈,涧底的小路被积雪覆盖,只有车辙印显示这里偶尔有人经过。王喜武带人爬上东侧悬崖,在背风处挖出雪窝潜伏。狙击手们裹着白布,枪管也用白布缠好,远看与雪地融为一体。

"换岗时间是上午十点和下午四点。"铁蛋回来汇报,小脸冻得发青,"每队八个鬼子,带队的是个瘸腿曹长。"

李云龙点点头,把最后半壶地瓜烧递给孩子:"暖暖身子。"铁蛋抿了一小口,辣得直吐舌头,却把酒壶推了回来:"团长喝,您嗓子都哑了。"

第三天中午,观察哨终于传来信号——日军运输队来了!李云龙从望远镜里看到,二十多辆大车在雪地上艰难前行,打头的是辆装甲车,后面跟着百十个伪军和少量日军押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