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账声先于马蹄到(1 / 1)

雪幕里的马蹄声撞进军帐时,陈子元正用狼毫在《战区算台账》上点了个朱红圈——那是柳七娘前日在阴馆谷记录的"张"字布带遗骨。

帐门掀开的刹那,冷风裹着铁锈味灌进来,他抬眼便见阿史那隼掀翻狼皮大氅,腰间的铜饰擦过案角,发出清响。

"陈先生。"突厥青年的眉骨凝着薄雪,却掩不住眼底的灼光,他拍了拍身后的铁箱,箱身还带着马背的余温,"这是我族十年马税账,大酋长说'草原人不会算粮',可我数过,他每年多征的马,够换三千车盐。"

陈子元的指尖在"张"字圈上顿了顿。

他见过太多这样的眼睛——并州豪族佃户举着《账政十诫》时,柳七娘在断戟林立算台时,甚至李息怀里老农衣襟上歪扭的"粮入公仓",都是这种被算清的理儿烧起来的光。

"坐。"他推过茶盏,茶雾里浮起沙盘上的河西地图,"你要抗大酋长,不靠刀。"狼毫在沙盘中点出一条线,从玉门关直插漠北王庭,"靠账声。"

阿史那隼的手按在铁箱上,指节因用力泛白:"我带账来,是要证明他贪。"

"但牧民只信耳朵里的声,不是眼睛里的字。"陈子元抽出一卷《百姓记账法》突厥语版,纸页边缘还沾着墨香,"李息会调五十匹信驼给你,每驼背一箱——这里头有显墨粉,撒在沙上能显账;有盲账板,摸凹凸能记粮;还有蜡筒唱片,录着《井税谣》《沙粮谣》。"他敲了敲案头的铜喇叭,"你让人在草场转着放,让老阿婆哄娃时唱,让牧马人赶羊时哼。"

帐外突然传来驼铃碎响,李息掀帘进来,皮靴上的冰碴子已化作水痕:"信驼备好了,每箱加了毛毡,防漠风刮墨。"他瞥了眼阿史那隼怀里的铁箱,压低声音,"并州那事儿,豪族今早派了管事来求见,说要'共商税则'。"

陈子元没接话,目光却在沙盘上多停了一瞬。

他想起李息昨日递来的密报里,有个佃户在雪地里画的算筹——三根竖线代表缴的粮,两根斜线划掉,剩下的一根下写着"该还"。

原来当理儿变成声儿,连鞭子都抽不碎。

"歌声能破营?"阿史那隼捏着蜡筒,指腹蹭过刻着的突厥文,"我族的战歌能震碎敌胆,可这......"

"能破心。"陈子元突然笑了,那笑里带着点他初见关羽舞青龙偃月刀时的锋芒,"人心破了,营垒自然碎。"

阿史那隼的喉结动了动,突然将铁箱推到案前:"这十年账,你派人抄一份,我要在王庭的祭火旁念。"他抓起蜡筒塞进怀里,狼皮大氅扫过沙盘,带起几粒沙,"等驼队到了,我让人在每个敖包挂蜡筒,让风替我唱。"

李息送他出帐时,雪已经小了。

陈子元望着驼队西去的背影,忽然听见帐角传来细碎的拨弦声——柳七娘掀帘进来,冬不拉斜挎在腰间,琴箱上还沾着草屑。

"先生,我要随驼队西行。"她的手抚过琴身的划痕,那是在阴馆谷被野熊抓的,"焉耆绿洲的百姓怕官,我试过立算台,他们远远望着不敢近。"她从怀里掏出半块陶片,上头刻着歪扭的"税"字,"可前日在驿站,有个老妇听我唱《真账歌》,偷偷往我琴箱塞了把胡麻——她听懂了。"

陈子元接过陶片,指腹摩挲着刻痕。

他记得柳七娘说过,流民的歌里藏着命,"唱得对了,命就活了"。

此刻陶片上的"税"字深浅不一,倒像首没谱完的曲子。

"你想怎么唱?"

"不立台,不授书。"柳七娘拨了个高音,琴音撞在帐布上,"我让人在集市连奏七夜《真账歌》,头夜用汉调,次夜掺龟兹音,第三夜......"她的眼睛亮起来,"昨日在马厩,听见赶车的焉耆老汉哼古调,我记下来了。"

七日后,玉门关的赵弘登上敌楼时,正看见柳七娘的驼队穿过焉耆绿洲。

他手搭凉棚,见集市中央支起的毡帐里,冬不拉的声音像泉水漫过沙坑,先是几个孩童探头,接着是裹头巾的妇人,最后连留着白胡子的老贾长都拄着拐棍凑了过去。

"将军!"守卒的喊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胡商康屠何求见,说要关账年历!"

赵弘转身时,突然想起前日信驼西去时,驼铃摇碎了他案头的积灰——那些历年通关账册上的墨迹,原本只是压箱底的废纸,此刻却像被驼铃点醒了。

他命兵士连夜拓印,把税则、过往商队的实缴数目刻成年历,没想到康屠何捧着年历翻到第三页,突然拍案:"我去年在大宛被多收一匹布,竟记在这里!"

消息传得比驼队还快。

三日后,玉门关外排起了长队,十七城的商队举着布帛、捧着香料,只为换一本"汉账历"。

有粟特商人摸着年历上的烫金算筹,用生硬的汉话嘟囔:"持此历过关,不怕虚征。"

月上柳梢时,疏勒城的地窖里传来细碎的刮擦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