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汉纪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1 / 1)

时汉哀帝正生病,有人就说:“匈奴从上游方向来,会带来不祥;像黄龙、竟宁那时候,单于来中原朝见,就总会出大事。”汉哀帝听了就很犹豫,拿这事儿问公卿大臣,大臣们也觉得单于来朝见会白白耗费国家钱财,可以先别答应。单于的使者准备告辞回去,还没出发,黄门郎扬雄上书劝谏说:

“我听说《六经》治理国家,贵在能在混乱还没发生时就做好防范;兵家取胜,贵在还没开战就能占得先机。这两个道理看似细微,但却是大事的根本,不能不仔细考虑啊。现在单于上书请求来朝见,咱们国家不答应还打发他走,我觉得汉朝和匈奴从此就要产生嫌隙了。匈奴啊,五帝的时候都没能让他们臣服,三王也没法完全制服他们,所以绝不能和他们产生矛盾,这是很明显的。我不敢扯太远,就从秦朝开始说起吧:秦始皇那么强大,蒙恬那么威风,可还是不敢窥视西河,只能修长城来划定边界。刚到汉朝建立的时候,凭借汉高祖的威望,三十万大军还被困在平城,当时出谋划策的奇士、能出好主意的大臣那么多,可最后到底是怎么脱困的,后世都没人能说得清楚。还有高皇后的时候,匈奴非常傲慢无礼,大臣们用委婉的书信回复,才化解了危机。到汉文帝的时候,匈奴侵犯北方边境,侦察骑兵都到了雍地的甘泉宫,京城的人都吓坏了,赶紧派三位将军在细柳、棘门、霸上屯兵防守,几个月后匈奴才退去。汉武帝即位,设下马邑之谋,想引诱匈奴,结果白白耗费钱财、劳顿军队,连一个匈奴人都没见到,更别说单于本人了!后来汉武帝深思国家长远之计,规划万代的策略,于是发动几十万大军,让卫青、霍去病带兵,前后十多年,渡过西河,穿越沙漠,攻破寘颜山,袭击单于王庭,把匈奴打得四处逃窜,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姑衍山举行祭天封礼,兵临翰海,俘虏匈奴名王、贵人成百上千。从那以后,匈奴惊恐万分,更想和汉朝和亲,可还是不肯称臣。以前的帝王难道乐意耗费无数钱财,让无罪的百姓去服役,就为了在狼望山以北畅快一下吗?实在是因为不经历一次大的辛劳就不能长久安逸,不暂时花费就不能得到长久安宁,所以才忍心让百万大军去和饿虎搏斗,动用国库的钱财去填匈奴的沟壑,而且绝不后悔。到本始初年,匈奴又有了野心,想掠夺乌孙,侵犯汉朝公主,汉朝就派五位将军带领十五万骑兵去攻打匈奴,可当时收获很少,只是宣扬了一下汉朝的威武,表明汉朝军队如雷霆风暴一般罢了!虽然军队空跑一趟又回来了,但还是杀了两位将军,所以北方的匈奴不臣服,中原就没法高枕无忧啊。到了元康、神爵年间,汉朝的教化深入人心,皇恩广泛施与,匈奴内部发生动乱,五个单于争夺王位,日逐王、呼韩邪单于带着国家来归降,伏地称臣,但汉朝还是采取笼络的政策,并没有直接统治。从那以后,想来朝见的不拒绝,不想来的也不强迫。为什么呢?因为匈奴人生性凶悍,身材魁梧强壮,仗着自己有力气,很难用善去感化他们,却容易被恶影响,他们强硬时难以屈服,求和又很难持久。所以在他们没臣服的时候,要劳师远征,倾尽国力、耗尽钱财,士兵死伤无数,攻破他们的坚固防线,战胜敌人,是如此艰难;等他们臣服之后,又要好好安抚,和他们交往、赠送财物,各种礼仪都要完备。以前汉朝曾经攻破大宛城,踏平乌桓营垒,深入姑缯的壁垒,扫荡荡姐的驻地,拔除朝鲜的旗帜,平定两越,近处的不过花了个把月的时间,远的也不超过半年的辛劳,就已经平定了这些地方,设置郡县,像卷席子一样干净彻底,之后也没留下什么祸患。只有北方的匈奴不一样,他们才是中原真正强劲的敌人,和其他三面边境的敌人比起来,匈奴厉害太多了;前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匈奴,可不能轻易轻视啊。

“现在单于归顺,怀着诚恳的心意,想离开自己的王庭,来汉朝朝见陛下,这可是前代流传下来的策略,也是神灵所期望的,国家虽然会花费一些,但这是不得已的啊。怎么能用会带来不祥这种话拒绝他,用没有确切日期来疏远他,抹掉过去的恩情,开启未来的嫌隙呢?怀疑他还疏远他,让他心生怨恨,背弃之前的承诺,拿过去的话做借口,把怨恨归到汉朝头上,从而和汉朝断绝关系,再也没有归服的心意,到时候威慑他不行,劝说他也没用,这难道不会成为大忧患吗!明智的人能在事情还没显现时就看到苗头,聪慧的人能在无声处听出端倪,要是能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做好准备,那么不用动用武力,忧患也就不会产生。不然的话,一旦产生嫌隙,就算国内有智谋的人费心谋划,国外有善辩的人四处奔走,也比不上事情没发生的时候啊。再说以前图谋西域,控制车师,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三十六国,每年花费的钱财要用万万来计算,难道是因为康居、乌孙能越过白龙堆沙漠来侵犯西边边境吗?其实是为了制衡匈奴啊。花了上百年努力经营,一天就放弃,花了十份力气却舍不得一份,我真为国家感到不安。希望陛下能在混乱和战争还没发生时就多留意,遏制边境可能产生的祸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